新闻&活动

暑期活动回顾Part1 | 2021清华安进学者项目线上沙龙活动回顾

十一月 19, 2021
“安进学者项目”是由美国安进公司旗下安进基金会设立的本科生暑期科研实训项目,旨在全球遴选生物医药及其相关领域背景或对生命科学和药学探究有浓厚兴趣的优秀本科生,资助其在暑假期间前往全球顶尖教育和研究机构开展为期8-10周的科研实践。

2018年,清华大学成功入选并成为“安进学者项目”全球24所主办机构之一。2019年,清华大学药学院成功举办第一届“安进学者项目”。2020年,由于疫情的缘故,“安进学者项目”改为线上举行。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年轻学者们学习的热情都十分饱满,大家进行了友好且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在清华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2021年,“安进学者项目”再次启程。在2021年暑假期间,我们迎来了三场精彩的线上讲座。新老学者们在云端相聚,共赴这场科学的盛宴。
 
Part 1
 
校友回家

Yee Chin Mun   
 2019年清华安进学者 
 
7月15日晚,系列讲座的第一位演讲者Yee Chin Mun校友向听众们进行了介绍和分享。Yee Chin Mun校友是2019年度的“安进学者”中一位优秀毕业生,在讲座中,她首先介绍了个人经历。2019年7月1日至8月23日,她作为“安进学者”进入丁胜老师的实验室参与贝敦氏病(batten disease)的学习与研究。在讲座的前半部分,Yee Chin Mun从微观角度对病理机制作了大致的介绍,然后围绕靶点介绍了光活化(photoactivation)、孵化(incubation)等步骤,展现了清晰的治疗思路。讲座的后半部分,她则向同学们分享了在清华求学期间的一些难忘的经历。比如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学者们体验、在闭幕典礼上介绍自己在此次项目中的学术成果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学者们一起体验中国文化等。

除了丰富有趣的经验分享,本次讲座还有精彩的线上互动环节。
 
Q&A  部分节选
 
1. 
Q:
您在日本和中国的实验室做研究时发现有哪些差异?
A: 
与来中国参加安进学者项目相比,我真的认为日本人非常非常努力,因为在我目前的生活中,人们通常从早上8点工作到下午6点。事实上,日本的一些实验室有一个呼叫时间系统,但不是所有的实验室都有。这个系统意味着你必须在那段时间呆在实验室里,不管你是否在做实验,这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是很不灵活的。但我去中国后,发现工作时间差不多,可能还要更长,因为中国的学生都非常非常努力。
除此之外,我觉得非常有趣的是,可能是中国的文化,人们倾向于在午饭后午睡。我和我的朋友们来自其他国家,平时是不会这样做的。很有意思的是,午饭后,每个人都会把枕头放在桌子上休息。
当然另一个不同是语言。对我个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异。在日本,很多人还在使用日语。所以作为一个国际学生,我仍然进行实验和研究,我的电脑应用语言是英语,但在因为大多数日本人仍然不能讲很好的英语,所以我认为在沟通方面仍然有障碍。有时我仍然需要用日语交流,即使我的日语技能有限,有时需要寻求帮助和提问。

 
2.
Q: 你选择在日本而不是其他国家发展事业,那么这其中最吸引你的因素是什么?
A: 
老实说,我从没想过要在日本工作。来到日本后,我一直想回到我的国家,或者在另一个国家工作,至少是英语国家。因为我来日本的时候,我的日语水平很低,现在我的日语水平仍然是一般水平。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日本工作时很少做演讲的原因。我想我只是在毕业后尝试各种机会。幸运的是,我找到了我现在的工作,我70%的工作需要我用英语交流,所以30%的工作需要我用日语和我的同事交流。所以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它对我来说是有用的,因为我能够很好地处理这种语言。
我想我还考虑了一件事,那就是工资问题。我想和我的祖国相比,这里的薪水肯定更棒。所以我也在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而且,在经验方面也是如此,因为我也认为在海外工作的经历可能会给我的未来带来些机会。我个人认为,对我来说,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因为我申请的工作是我真正感兴趣的,因为我对教育感兴趣。

 
Part2
 
学术讲座 1
Genome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

李寅青
清华大学药学院
 
安进学者项目系列讲座的第二场演讲于7月21日晚举行,主讲人是清华大学药学院的李寅青老师。李老师在讲座中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目前主要的研究领域——基因工程技术。在李老师看来,基因的程序化表达十分奇妙,这正是基因工程技术吸引自己的地方。他说,如果能理解基因的表达机制,几乎就能了解生命的一切奥秘。这种对程序化表达的探索与研究,与自己求学期间所学习的计算机科学方向异曲同工,而且计算机方法也可以用于分析微观的生物结构,因此走上这一交叉领域,是偶然也是必然。之后李老师还进一步介绍了基因的结构、表达、相关疾病及治疗思路,加深了同学们对生命的微观理解与宏观思考。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积极热情的向李寅青老师提问。
Q&A 部分节选
1.
Q:
您在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主要从事电子工程或计算机科学专业,而在后期的研究工作中主要从事生物信息学专业。在您看来,生物信息学的研究与计算机科学或电子工程的研究有什么不同?研究人员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有哪些区别?
A:
两者在内容和方法上有区别,不过这没关系,研究人员有对科学的热情和追求进取的上进心是最重要的。在本科之前,你对大学里的课程一无所知,于是你花很多时间去学习,那么就可以掌握相关技能。同样地,你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不同学科,只要你需要、你觉得有趣。你只要肯花时间认真学,任何学科都可以掌握的,你也因而有能力去追求你最感兴趣的东西。
所以我觉得,技能是可以通过努力学会的。而对科学的热情和追求进取的上进心是科研的必备条件,也是你应该真正发现的。
 

 
2. 
Q:
生物界基因组工程的研究成果是否可能导致食物链的破坏,从而威胁生态环境?
A:
如果我们让它扩散到实验室之外,并且我们没有办法限制有害基因,就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我觉得这是一个能让人们认识到这项技术有多危险的问题。如果被基因编辑过的生物体泄露,与野生生物发生繁殖,就可能产生突变的生物体。人类要控制它是非常难的,所以生物类的研究有很多伦理上的规则,我也希望这永不会发生。每个从事生物信息学工作的人都应该记住这一点。
 
学术讲座 2
 
Cancer Immunotherapy
 

唐海东
清华大学药学院
 
7月22日,由清华大学药学院的唐海东老师主讲的第三场讲座同样精彩纷呈。唐老师介绍的主题是癌症免疫疗法,这也是他目前的研究方向之一。在讲座的前半部分,唐老师首先介绍了癌症免疫治疗的历史,比较了其与传统疗法的异同及优点,然后从分子层面讲述了癌症免疫疗法的工作原理,并分点概述了这一方法目前面临的挑战。后半部分,唐老师介绍了自己实验室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思路和进展,包括制作肿瘤模型、探究不同环境下的靶向治疗等。唐老师展现出在肿瘤和免疫领域的高度专业性,不仅增加了同学们对生物制药和生理病理的体会,也激发了同学们对不同药物制品的思考。
 
讲座后,同学们与唐海东老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
 
Q&A 部分节选

1.
Q:对肿瘤微环境的调控是否有助于补充现有的治疗方法并提高T细胞的有效性?
A:
当然。
关于此话题,另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尽管人们认为放疗和化疗是通过对肿瘤细胞的引导起作用的,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常规疗法(包括化疗、放疗,甚至靶向治疗)实际上也可以激活T细胞的反应。如果能在常规治疗中激活T细胞,预后的效果会更佳。所以我认为治疗癌症最好的方法是将免疫治疗与常规疗法相结合。
 
2.
Q:
在相关药物的开发中,您认为合成药物和生物药物产品各有什么特点?
A:
这两种药物有很显著的不同,因为它们分子量有很大差异。分子量不同会导致其他后果,比如在肝脏中的半衰期不同,对不同人产生的副作用也不同。这两种药物有很大不同,一种药的优点也可能是另一种药的缺点。在我的实验室,我的假设是,最好的药物治疗方法应该是二者的结合。在这一条件下,你可以探究这两种药物如何结合才呈现出更好的效果。
你想,如果单一来看,生物药物制品虽然半衰期相对较长,在肝脏中更稳定,然而它的渗透能力远不如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高效。所以在我的实验室里,我们团队是努力将二者结合。

 

活动总结
在这三场线上讲座中,不仅有主讲人精彩的分享介绍,Q&A环节也同样值得关注。听众们呈现出很高的热情,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主讲人也根据同学们的提问作了详尽的解答。比如向Yee Chin Mun校友了解做科学研究的经验,与李寅青老师交流如何看待基因工程技术的伦理问题,听唐海东老师展望癌症免疫疗法的未来等。大家对学术知识的兴趣与追求,使得今年的相聚虽然在云端,却依然呈现出积极活跃的气氛。
来自世界各地的安进学者云端相聚
 
虽然学者们相隔万里,但大家对科学的孜孜以求、对同伴的深情厚谊是相通的。药学院与线上的学者们怀有同样的期待,期待有朝一日能与大家相聚在美丽的清华园,延续“安进学者“这场科学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