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穿越肝胆禁区,创新世界领先的“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技术,攻克令人闻之色变的“虫癌”(泡型包虫病)。
他不惧高原反应,10余年带领团队30余次,深入青海、西藏等高海拔地区开展义诊,团队总行程超过100000公里,累计筛查18000余人次,开展复杂包虫病手术500余台次。助力当地肝包虫病流行态势的有效控制,他说,“我们就是要保证每一个就医病人,都得到最高质量和最佳效果的治疗”,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院长、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
董家鸿曾肺腑感言“我们的目标就是彻底清灭肝包虫病”,在第24个“全国爱肝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报国清华人”系列报道。共同感受清华人在各行各业服务国家和人民的拳拳报国志!
“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地传播着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性传染病——包虫病,其中被称为“虫癌”的泡型包虫病,会大范围侵蚀肝脏及肝外的器官。未经治疗患者的10年死亡率高达94%,在青南地区发病率高达8.9%-12.83%。一个藏族家庭因包虫病传染,两年内11口人只剩3口。近年来国家将包虫病防治列入健康中国战略计划、国家健康扶贫战略。董家鸿作为肝胆外科、肝脏移植专家建立起包虫病防控体系。
一位19岁藏族女孩,查出包虫病时已到晚期,80%的肝脏已被包虫蚕食而且侵犯了肝脏的血管和胆管,只剩20%左右的正常肝脏,因患者家庭经济等各方条件限制无法进行肝移植。董家鸿团队使用创新技术——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把受到包虫病严重侵害的肝脏完整地切取拿到体外,在冰浴低温保存的条件下,如雕刻一样对肝脏病灶进行彻底切除,并精准修复病变侵蚀的肝脏血管,再将余下的健康部分肝脏移植回去。
现在这位藏族少女,已经开启了全新的人生。董家鸿欣慰地说:“后来我几次去青海她都来见我,已经完全是一个健康的姑娘”。作为包虫病高发区域之一,平均海拔4200米的青海果洛是董家鸿团队高原义诊的常去之地。
当地医疗条件极其有限,医务工作者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下与包虫病进行了无数次交锋。董家鸿说“医生就是要有一种奉献精神,要有一心一意帮助病人的情怀,这些风险无法阻挡我们救治病人的脚步”,董家鸿还特别注重培养当地医生,提升其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我每次做手术的时候果洛州医院的医生都同时上台,教他们怎么样来做包虫病的手术,彻底地清除病灶的同时,又能完好地保护剩余肝脏结构的完整性”,也为当地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专家队伍。
在“清华医者”的号召下健康帮扶的医疗队来自全国各地,数年间的往返白衣志愿者因初心和使命奋战于此,又被这里的纯洁质朴的人民和缺氧不缺精神的干部一次次感动、鼓舞。当地的藏族民众,都发自肺腑地称董家鸿为“北京的好曼巴(大夫)”。在董家鸿看来,这是一场饱含深厚情谊的双向奔赴。
“开别人开不了的刀,治别人治不好的病!”
从医近40年的董家鸿,走上学医道路却很有“戏剧性”。高考时并没有填报医学专业的他,阴差阳错“落入”了完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在学习中他逐渐对医学产生兴趣,后师从我国著名肝胆外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志强。在恩师黄院士“开别人不能开的刀,治别人治不好的病”的从医格言的鼓励下,董家鸿在医学上不断挑战自我,不断拓展外科手术的疆界。
2006年,董家鸿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精准外科”的原创理念,创立“精准肝脏外科”范式,创新攻克传统外科技术解决不了的难题,承担起救治疑难重症的重任,精准外科范式的应用使大批过去不能手术或手术效果不好的病人获得有效治疗,肝胆系统恶性肿瘤的治愈率也显著提高。
2009年,董家鸿团队完成世界上首例免除体外静脉转流的体外肝切除加自体肝移植手术;2016年,完成世界首例体外肝切除加自体余肝移植,联合肝上腔静脉移植重建根治终末期肝包虫病;同年完成的体外肝切除及自体余肝原位再植术还进行了全球直播。
肝胆外科目前已突破了极限的肝切除、肝脏移植,体外肝脏手术、自体肝脏移植等一系列的技术壁垒。在董家鸿主刀累计完成的17000余例手术中,疑难肝胆病手术占到了6000余例。
“三个梦想 逐梦清华”
回想起十年前,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建成之际,董家鸿加盟清华。“清华是国家的最高学府,我想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清华梦,我也是带着做‘医学的清华’这个梦想来的”。在这所综合性的大学中,他对医学学科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期许,也希望能够在清华为全国乃至世界培养21世纪的医学领军人才。
“清华要培养的学生是集良医、学者、领导者三位一体的人才,这是时代所需、人民所求,我必须为此竭尽全力”,来到清华后董家鸿感受最深的是清华人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无论校领导、老师还是学生谈到任何工作的时候,都会首先想到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我们能为国家作什么贡献,能为人类进步作什么贡献”。
“过去我做一个医生,只想要做一个良医,把自己的医术医德修炼好。到清华以后,我要把一家医院建好,要依托清华丰富的综合性学科资源,建世界级学府型医院,来满足万众健康需求,造福更多的病人。我们还要培养卓越的学者型的医师,让他们作为种子撒到全国去甚至到全球去。作为清华人,要引领医疗服务和医学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学术型健康医疗服务体系,为我们的‘健康中国’,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我们清华人应有的贡献”。
文、图:转自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